重点概览
展望2018年,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已经流动性的外部因素或许并不是美联储,也不是特朗普,而是欧洲央行抽走流动性的影响。
在聊流动性问题前,先回顾一下汇率。细心的投资者在过去几个月可以发现,人民币在下半年的巨幅升值正是在欧元/美元未站稳在1.2之上后结束的。若说特朗普税改对人民币有微幅贬值压力的话也有其矛盾的地方,因为美元指数并没有在特朗普税改通过后有明显的上升,而美债长端的收益率对特朗普税改的反应更为平淡。因此综合各类事情来看的话,对人民币下半年走势影响最大的还是欧元以及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态度。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除了欧元在美元指数里的权重较高外,人民币中间价的定价机制的组成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人民币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其中一部分呢就是参考一揽子货币,因此当几个主要的权重较大的任何货币波动性增加的时候,其对于中间价的影响就很大。再加上,很多境内投资者对于美元的需求会在当日收盘价里体现出来,因此美元指数本身的走势就会再中间价的定价中弱化。
现在来讲流动性。记得在本月美联储加息之前,市场里大部分的人士都认为人民银行不会在美联储加息后跟随,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人行一周内在公开市场操作上两次加息。虽然里面的因素可谓是方方面面,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假设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在6.50左右而不是当时的6.60,人行还会不会选择加息?也许几率会下降很多。
加息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保持中美短端的利率差,以防资本流出的水平加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稳定和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流动性操作的难度。而当人民币兑美元处在一个强势水平的时候,资金流出的意愿本来就不高,因此就降低了央行加息这么一个概率。换句话说,一旦市场正真的认为欧洲央行开始收紧银根子的时候,欧元或带动人民币上涨。美联储明年加息的节奏估计和今年相似,因此人行是否跟随,也许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欧元的走势。
当欧洲的货币环境过快收紧的话,其甚至会带动美债收益率上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行或许也会被动的加息。但是欧洲央行在2018年这样做的可能性不高,原因有两点:1)目前的通胀数据不支持欧洲央行这么做。2)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作风还是偏鸽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