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云: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各位宗长,司空季子言论内容符不符合历史,这里不做讨论,只当做真实性来探讨一下,研究一下有没有疑问,大家可以提出来。
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不妨发表一下意见。
1.“其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得姓”是指“得到封姓”这个意思吗?
2.“其同姓者二人而已”中“其同姓者”是指“青阳与夷鼓”吗?
3.“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为何又说“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呢?是不是有矛盾?
4.如果黄帝是姬姓,即使其子不封姓,是不是还是姬姓呢?也就是说除了有14个儿子得到封姓外,其余的11儿子还是姓姬,是这样吗?
5.为什么列十二个封姓中,还要列出姬姓呢?黄帝不是姬姓吗?难道又要封其儿子姬姓?不明白!
6.“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中“四母”指的是谁?
7.《史记》中把“玄嚣”与这里的“青阳”联系起来,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8.“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有没有比《国语》更早的史籍记载?
第一、“其得姓者十四人”是指,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中,有十四个儿子获得赐姓。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氏族的血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评点:“黄帝二十五子” 经考证为《国语》记载最早。出自司空季子言论,不能断定为事实。
第二、“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是指,方雷氏生的青阳与彤鱼氏生的夷鼓被赐为己姓。
评点: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方雷氏生的青阳与彤鱼氏生的夷鼓不被赐姓,怎么办?
第三、西陵氏嫘祖生的青阳和嫫母所生的苍林被赐为姬姓。
评点: 为了解决“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与“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之间矛盾,设计两个“青阳”,一是己姓青阳,方雷氏生的青阳;一是姬姓青阳,西陵氏嫘祖生的青阳。嫘祖在《山海经》有记载,但嫘祖生昌意,非青阳。
第四、黄帝姬姓,如其子不封姓,并不姬姓。没有赐姓的11人不姓姬,只称轩辕氏。
评点:大家想一想,没有赐姓的11人是不是没姓?
第五、黄帝姓姬,如其子不封姬姓,只能称氏,没有姓。
评点:按尊者赐姓原则,父有姓其子未必有姓。
第六、“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中“四母”指,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次妃方雷氏、彤鱼氏、嫫母。
评点:除嫘祖在《山海经》有记载外,其余均为后人为迎合《国语》四母之说,而创造出来的。
第七、“青阳”即“玄嚣”只有《史记》记载。
评点:为后人达到某目的,而牵强附会扯在一起。
第八、炎黄同源之说的记载,经考证为《国语》记载最早。
总评:司空是为劝说重耳才这么说的,这话有一定水分!虽然《国语》算是信史,但是司空的话不可轻信。就凭这一席话还是不能断定炎黄同源的事实。黄帝姓姬,依据不足,是周朝自己在瞎编,美化抬高自己而己。